女篮世界杯分组

这种互不信任的局面在中国问题上爆发,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,引爆战争。

1940年6月,德国一举击败法国,这让欧洲局势发生巨大变化,德国已经初步成为超级强国。日本看到德国的强势,急于与其结盟,谋求签署《三方条约》,想借助德国的力量在全球范围“打天下”。这一举动让美国高度紧张。

为什么美国如此紧张?因为德国和日本的联盟明显是针对谁?要么是苏联,要么就是美国本身。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试图安抚苏联,声称条约不针对苏联,仅对抗美国的“战争贩子”。

但德、意、日三国结盟明显意图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线夹击美国,这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。

美国表面保持中立,但日本1939年入侵法属印度支那,给了美国出手的借口。

1940年7月,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,禁止对日本出口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,试图通过经济制裁迫使日本退出轴心国,停止南下扩张。

这让日本陷入两难:一方面想依靠德国,另一方面又担心激怒实力远胜自己的美国。

于是,日本派出外相松冈洋右和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前往美国软磨硬泡,声称双方误会,日本加入轴心国不是针对美国,只要美国解冻资产、解除禁运,日本愿意让步。

美国的真正目标是瓦解轴心国阵营,逼迫日本脱离德国,从而削弱日本的战争潜力。

于是美国想到利用中国问题,逼迫日本撤军:

一方面抑制日本国力膨胀;

另一方面阻止日本向东南亚扩张。

试想,如果日本完全吞并中国及东南亚,将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和丰富资源,成为超级强国,如此局面美国绝不能容忍。

然而,日本从1931年侵华至1940年,积累了大量侵略成果,怎可能甘心撤军?

于是美日展开长时间谈判,直到1941年4月,两国共同起草了《日美谅解草案》,日本作出一定妥协,同意撤出中国部分地区,但希望保留东北地区。

但美国很快反悔,坚决拒绝日本保留中国东北的请求,要求日本全军撤出。

松冈外相对此极为愤怒,认为日本已作出最大让步,美国仍然不接受,开始在公开场合猛烈抨击美国是假中立的战争贩子。

至此,美日和谈基本破裂。松冈回国汇报后,日本军方早已准备好开战,制定了臭名昭著的《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》。

7月21日,松冈当众称“美国把日本当成附属国,只要我在任决不接受这样的条件,立即停止谈判!”

这一消息被美国情报部门截获,强硬的国务卿赫尔建议总统罗斯福采取严厉制裁。

正值日本入侵越南老挝柬埔寨,美国借机冻结日本在美资产,联合英荷实施石油禁运。

制裁力度极大,纽约时报评论称“此次打击仅次于战争爆发。”

日本军部陷入混乱,失去石油支持,战争潜力大幅削弱,7月过后8月,日本迫不得已重新开启和谈,态度明显软化,准备放弃所有中国领土,连东北也愿意割让。

日本甚至主动提出两国首脑会谈,但美国依旧冷淡回应,表示只要日本履行承诺,和谈不再必要。

美国的态度表明,虽然愿意“谅解”,但并不信任日本的诚意。联合舰队每日消耗大量石油,拖延时间对日本极为不利。

美国怀疑日本急于恢复石油供应,是在为更大规模战争做准备,双方陷入相互猜忌的僵局。

8月28日,罗斯福计划举行美日首脑三日会谈,但日本已耐心耗尽,悄然向东南亚调兵,行动被美国情报破解。

美国断定日本的和谈只是拖延时间,实际目的在东南亚扩张,于是取消会谈,强硬警告日本必须立即从中国撤军,否则谈判彻底失败。

日本对此毫不知情,误认为美国反复无常在拖延时间。

温和派首相近卫文麿因此辞职,激进派东条英机上台,他决心强硬应对,设定12月1日为最后期限,不成即开战。

1941年11月20日,日本向美国递交两份方案:

一是同意25年内撤出中国;

二是拒绝撤军,但保证不进攻东南亚。

等于让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被迫二选一。

对此,赫尔怒不可遏,斥责日本蛮横无理,称其“最后通牒”。

随后赫尔也发出“最后通牒”,即著名的“赫尔备忘录”,明确要求日本从中国完全撤军,放弃所有侵占的势力。

这几乎等于对日本宣战。

11月26日,日本高层会议上,东条英机宣读赫尔通牒,震惊全场,大家都知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即将来临。

10天后,日本发动了偷袭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,最终导致日本惨败。

这场战争虽然始终围绕“中国问题”展开,但中国只是美国用来限制日本、逼迫日本谈判的一个筹码。最终美国考虑的,依然是自身的国家利益。

以上就是前线详细分析,感谢您的收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