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玩意儿用了火箭助推加微型涡轮发动机,飞起来能到1.5马赫,能打15到20公里远,6000米高的目标也能cover。
最关键的是它有俩本事,要么直接撞上去把无人机砸烂,要么用电子干扰断了无人机的信号,看情况选就行。
雷神公司之前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场试过,10架无人机一起冲过来,它拦下来9个,这成功率放实战里,士兵们心里肯定能踏实点。
“郊狼”不只是单干户,背后有套“组合拳”
光有导弹不够,“郊狼”还搭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网。
它能连上M-LIDS雷达,这种雷达能盯着200个空中目标,小到慢速的民用无人机都能揪出来;还有AI软件帮着整合数据,把雷达、光学传感器看到的信息拼一块儿,0.5秒就能锁定目标,不用人工慢慢算。
以前美军防无人机,从发现到发射导弹得5分钟,现在15秒就能搞定,无人机想“打了就跑”,怕是没那么容易了。
举个例子,2022年美军在叙利亚的基地遭无人机袭击,当时靠“密集阵”近防炮拦,十架里才拦下来六架,基地还被炸了个小坑。
要是那时候有“郊狼”这套系统,可能损失就小多了。
现在美军把“郊狼”装在“斯特瑞克”装甲车上,车开到哪儿,防御网就铺到哪儿,对付那种流窜的无人机小队,比固定的防空阵地灵活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郊狼”也不是万能的。
比如俄罗斯的“柳叶刀-3”无人机,最近改了加密导航,“郊狼”的电子干扰就不太管用;要是一下子来一百架无人机集群突袭,“郊狼”的导弹数量可能也不够用。
雷神公司也知道这点,打算2025年升级“郊狼”的Block3版本,加个激光制导,复杂环境下也能打得准,还想把成本降到8万美元以下,性价比再提一提。
讲完“郊狼”本身,就得说说它对全球的影响了。
现在各国都在搞反无人机技术,但跟美国比,还差着一截。
法国的SkyWarden系统,今年才开始实弹测试,只能打5公里远,还得靠机枪加激光;德国跟莱茵金属合作的项目,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,集成度不如“郊狼”;以色列的IronBeam是激光的,可一碰到下雨天、大雾天就歇菜。
波兰就是个明显的例子,本来想考虑法国的系统,后来直接拍板买“郊狼”,3.5亿美元拿了12套。
这也能看出来,各国现在都想要实用、靠谱的反无人机技术,“郊狼”因为经过实战测试,又有成本优势,自然成了香饽饽。
美国靠这个,不光能巩固自己的技术优势,还能拉着盟友一起用,以后军事合作里,“郊狼”可能会成个重要筹码。
无人机威胁越来越“花”,“郊狼”只是开始
现在无人机的威胁不光来自国家,非政府组织、武装集团也有了。
伊朗的“见证者-136”无人机,能飞1800公里,带50公斤炸药,在乌克兰投了两千多架;哈马斯用500美元的商用无人机改装,就能给以色列军队制造麻烦。
以后无人机还可能更难防,比如几十架一起冲过来的集群攻击,不用人控制就能自己找目标的“自杀式”无人机,甚至小到像昆虫一样的微型无人机,能钻缝隙偷袭。
“郊狼”的优势就在这儿,它能应对集群攻击,还能融入美军的网络中心战体系,跟其他装备配合着来。
不过这也意味着,反无人机的“攻防赛”才刚开场。
美国这次花50亿,其实是看清了趋势未来战场,谁能防住低成本无人机,谁就能少挨揍、少花钱。
其他国家肯定也会跟着加码,要么研发自己的系统,要么跟美国买“郊狼”,全球的军事平衡,说不定就因为这小小的导弹,慢慢发生变化。
毫无疑问,美国这50亿投资,是把宝押在了反无人机这个方向上。
它不是简单买一批武器,而是重新定义了现代防御的思路不用追求“大而全”,要精准解决“小而杂”的威胁。
以后“郊狼”还得升级,应对更复杂的无人机;其他国家也得跟上节奏,不然在无人机威胁面前,可能就会陷入被动。
现代战争的规则在变,防御手段也得跟着变,“郊狼”只是这个变化里的一个缩影,后面还会有更多新装备、新战术冒出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